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应用的基础知识
一、遥感图像目视解译
(一)概念
运用专业背景知识,通过肉眼观察,经过综合分析、逻辑推理、验证检查把遥感图像中包含的地物信息提取和解析出来的过程。是人们通过遥感技术获取目标信息的最直接、最基本的方法。
(二)意义
1、是基本技术和方法(技能)
2、有助于识别地物、提取信息
3、辅助分析
4、辅助定量、数字图像处理
(三)原理
目视解译是遥感成像的逆过程。
地表景观==>成像过程==>遥感图像==>目视解译==>地表景观
(四)解译标志
遥感图像上那些能够作为识别、分析、判断景观地物的影像特征。
- 直接解译标志:是判读目标自身特点在影像上的直接表现形式
(1)形状:地物轮廓在影像表面的投影
(2)大小:地物的尺寸、面积、体积等按比例缩小的相似纪录
(3)色调:最重要、最直观的解译标志
(4)阴影:可形成立体感,便于判断地物性质。有时需除去地形起伏引起的阴影
(5)图案:景观地物几何特征随影像比例尺变化在影像上的模型系统,可识别特征在空间的展布
(6)布局:物体间一定的位置关系和排列方式
(7)位置:地物间彼此相互关联关系在影像上的反映,相互印证
(8)纹理:地物影像轮廓内的色调变化的空间布局和频率
- 间接解译标志:从图像上能看出的和直接解译标志密切联系的地物特征,通过逻辑推理获得判断(如根据水的流向可以判定地表大致形态)
(五)目视解译的一般顺序(原则)
先整体后局部,先宏观后微观;
从已知到未知,先易后难;
先山区后平原,先地表后深部。
(六)目视解译方法
1、直判法:
直接通过遥感图像的解译标志。
2、对比法:
将要解译的遥感图像,与另一已知的遥感图像样片进行对照。(必须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条件下进行)
3、邻比法
在同一张遥感图像或相邻遥感图像上进行邻近比较。(通常只能将地物不同类型的界限区分出来,不一定能够鉴别地物的属性)
4、动态对比法
利用同一地区不同时相成像的遥感图像加以对比分析。(对自然动态的研究尤为重要)
5、逻辑推理法
借助各种地物或自然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。
二、遥感应用
(一)遥感应用的过程
问题的提出==>数据收集==>数据处理与分析==>信息表达
(二)几个典型应用实例
1、地形图更新
2、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测
3、农业、林业
4、地质
5、水资源
6、灾害的监测和评估
(三)土地利用/土地覆盖的分类
可以用来:
动态监测城市扩展情况
及时发现非法用地
辅助制定城市发展规划
(四)洪涝灾害的遥感监测
首先,要了解水的光谱特征,从而选择遥感数据
接下来,根据遥感图像进行下一步测算
1、洪涝区的提取
洪水前的水体分布作为背景图像
测量洪水期间的水体分布
两者进行逻辑运算得洪涝区分布图
2、淹没面积测算
将洪涝区图像与土地利用专题图进行复合分析,提取洪涝区内的耕地分布,并与行政区划图叠加,得到按行政单元统计的耕地面积
- 打赏
x
- 微信
- 支付宝